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76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这是极其罕见的错误认识。我为这种认识感到震惊的原因,并非在我对它的不义的反感,而在我清楚地触碰到这种——人的隔阂。”

“我引用此曲的目的不是想为我的回回族胞挖苦咒骂那位‘阂邑子弟’的创作。凡人成群,必有矛盾。自有人的共同体形成于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信任、彼此间仇视和仇杀一直无法消除净尽。靖远县是否发生过同治五年三月回民屠杀十万汉民的惨案,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回民一定有过对汉民的仇杀。人对人是残酷的。乱世从来释放残忍。人只知道自己的道德传统,就像难于挣脱自己宿命的前定一样。”

既然作者宣称要靠民间的记忆来讲述历史,并且,即使一些描述得非常模糊、显然经不起推敲的叙述也被当作信史,为什么对这首时间、地点、事件都记述得如此清晰的民谣,却完全不予采信了呢?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公正吗?“十余万人一朝尽”的悲剧,如果采用这位作者的笔法,应该可以比《心灵史》写得更加血腥。但是,这首民谣仅仅描述了那种“问谁不心酸、哭声达乌兰”的惨痛心情,这位作者就表示了自己的“吃惊”、“震惊”,并且连称“不义”、“反感”。作为一个历史专业的“科班”,面对自己亲手采集到的这样一首民谣,至少也应该稍稍调查考证一下,看看是否真的在当时发生过这种“十余万人一朝尽”的事件,这种现象是否还比较普遍,远不止一地、一起?那些汉族百姓,同样是活生生的生命,他们并没有和什么人开战,甚至根本没有武器,却遭到了如此规模的杀戮,他们以这首歌谣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悲苦和伤痛,和这位作者的《心灵史》、《西省暗杀考》那样的作品相比,是否已经克制、内敛了许多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