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77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英国和法国殖民模式的差异还体现在文化教育政策上。英国人本质上也希望能同化殖民地的原住民并巩固帝国的扩张成果,但是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目的,而只能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从现实角度出发,英国人从刚开始进入马来地区开始就非常注重宗主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协调,不强求通过政治权力实现马来地区的“英国化”,而是采取了一种尊重殖民地历史文化传统的态度,也没有强制推广英国语言文字。英国在宗教传播方面也采取了一种类似于经贸政策的“自由放任”态度,认为宗教应该为英国的经济利益服务,不进行完全脱离现实经济利益的传教活动,也从来没有过推广“英格兰文明”的说法。英国人寄希望于通过一种缓慢渗透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殖民地居民。英国在马来地区的文教政策实际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直到今天,英语依然是马来地区的官方语言,英国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还在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居民,反过来看,由于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马来地区在二战后的对外贸易关系中能较好地与英国本土、美国、英联邦其他国家接轨,有力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现代化进程。与英国的文化教育政策相比,法国人在印度支那特别注重通过殖民教育推广“法兰西文明”,强调其一定要完成所谓的“文明使命”。具体表现就是文教政策中的“强制同化”趋向。法国人彻底停止了越南历史上的儒学教育,代之以法式教育,希望能将印支居民变成和法国本土居民一样的法国人。法国殖民当局完全忽视了印支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只是希望培养一些完全听命于法国人的本土知识分子和公务员以便加强殖民地的管理。但是后来的历史表明,很多法国培养出的知识分子并不认同法国的殖民统治,反而站起来要求民族独立并力图把法国人驱逐出去,法语说得最好的印支人往往是反法情绪最高的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法国殖民文教政策的失败。印支地区脱离法国独立以后,法国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开始日渐式微,对印支地区以后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力。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