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74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西方学者曾如此评价法国的殖民主义教育体制:“依据不列颠的殖民地标准来判断印度支那政府的努力,单从教育方面看也不过平平而已,200万学龄儿童中进政府设立的学校的仅仅20万。就在地位较好的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每12个男孩中仅能收到1个,女孩则100个中都不及1个。师资学校更都是很糟糕的,资格相合的教员很少……本地人有资格当教员的当然很少……由不平均的半受教育的不忠直的土人教员担当难免要发生很大的危险,印度支那的农民尤其是柬埔寨的农民之所以能比较的和平和安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可由土人教员造成的搅乱的势力,这种已经很满足的情形,法国人是极不愿意看到有丝毫变异的” 。在法国退出印支地区以后,法国文化的影响日见衰退,法语也没有成为当地居民的通用语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英国和法国在殖民主义文化教育模式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政策、语言政策、宗教政策等方面。这种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也影响了马来地区和印支地区后来的国家发展道路。

两种非殖民化政策的不同影响

英国的非殖民化政策始终具有一种灵活机动性。“大英帝国本身的崩溃并非英帝国观念的消失,英联邦的实现说明了英国殖民政策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英国正是通过不断的逐渐的殖民模式调整,在全球性非殖民化民族独立浪潮中化解各种矛盾问题,从而避免了在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情况。英国人在二战后就普遍意识到:“不仅是东南亚战争的需求,整个世界大战的需求都明显地影响了欧洲人重新夺回其殖民属地的能力……如果不用大规模的人力、物质和军事力量,要恢复殖民统治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当战后各地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英国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去保证帝国安全时,帝国负担思潮被更多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大英帝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民族主义浪潮和非殖民化浪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它使得大英帝国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而且,正如约翰•加勒杰所说“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英帝国埋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远影响之中” 。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对英国十分不利,但是英国并不甘心自己原有地位的丧失,它还要极力维持其大国地位。工党政府外交大臣贝文在下院发言时指出:“关于外交政策,我们的义务没有丝毫改变……英王陛下的政府决不接受以下观点……即英国不再是一个大国,或者说,我们已起不到大国的作用了。我们认为,我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至关重要的大国之一,我们依然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 。但是,战后英国国民对于帝国的关心程度已经大大下降,英国“甚至有一半人口说不出一个殖民地的名字”。二战后的英国工党政府就意识到英帝国的非殖民化已不可避免,此时最明智的做法只能是在必要时让各主要殖民地实现自治,同时努力将英帝国向联邦发展方向引导,实行用联系密切的英联邦代替帝国的政策,以此维护战后英国的大国地位和在原殖民地的经济利益。1949年5月的一份内阁档案中说:“英国殖民政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引导殖民地在联邦内走向自治” 。英国工党政府在实行殖民地地方政府改革的同时,开始在各主要殖民地政府内部实行宪制改革,以现代西方的民主管理制度为模版培育殖民地政体,通过这种似乎是采取主动的殖民撤退,可以笼络新独立国家人民的感情,将其留在英联邦内,继续帮助英国支撑其大国地位。英国认为有必要在撤退之前, 在殖民地国家物色一批亲英的社会精英,并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建立自治政府并向殖民地交权”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全球非殖民化进程迅速发展,大批英属殖民地附属国加入了英联邦独立国家行列,英国开始逐渐用英联邦来取代英帝国,表示“帝国并非瓦解衰落,而是长大成人了” ,英国希望通过其传统联系继续对英联邦国家施加影响以维护其大国地位,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英国人政策上的灵活机动和妥协性。与战后别的欧洲国家的殖民帝国解体过程相比,“英帝国的解体过程却相对和平,未经大规模绵延数年的殖民战争,对国内政治的影响也小” 。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