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95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2-12-01 08:57:56

西方文学史的源头,是煌煌史诗《伊利亚特》;文学在东方的始发站,则是《诗经》。

有意思的是,《伊利亚特》恢宏铺排和热情讴歌的主题是战争。英雄的武威,征伐的酷烈,是盲人荷马的落笔点;而《诗经》娓娓歌吟并喁喁倾吐的,则是闺中的爱怨,倚门的惆怅,对暴政的不满。

前者是马蹄橐橐,兵戈交鸣;后者是清思悠悠,爱恨情长。二者主旨和意趣之异,全在这里。

注意,这是一个微妙的结点。

其实,赋予《诗经》教化意义的首创者正是毛苌。

《毛诗序》就明确地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大序》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

所以,毛公对《关雎》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有了“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的解释。这种解释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我想象,有着很大的随意生发性,但却合乎了统治阶层正心化民的作用。

《诗经》写作手法尚比兴,即就眼前事物指点陈述,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的情趣志愿,故《诗经》内容多为为人处世、民风世道等基本人伦和社会规范的讴歌或讥刺,通过读它则可观于天地万物,也可反观内心,在明礼知节中,学会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通可以群,但群而不党;穷可以怨,但怨而不失其正。 《周南》、《召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前两部分,其内容更是基本的人伦常理。如著名的《关雎》,以即目所见、倾耳所闻的当前实际景物,做为抒发思想感情的媒介,顺带产生了联想,可以承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眼前实景,由一对河洲之上互相依偎唱和的水鸟,托起未婚青年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比兴。事难显陈,则托物连类,理难言罄,辄借景引怀。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