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公元1644年,是明朝的崇祯十七年,也是清朝的顺治元年。江山易主,风云变色,对广大读书人来讲,成天学习忠孝节义,这时候就有一个最敏感的气节问题。这年于成龙虚岁二十八,算是很标准的成年人了,完全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他是如何面对这个问题的?

顺治二年(1645),清廷下令恢复乡试,据《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传》中讲,于成龙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接受清朝统治,没有去参加这次乡试。

顺治四年(1647),于成龙到了省城太原,进入崇善寺开办的学校,修习举业,为参加乡试做准备。这是他政治态度的一个新表现,说明他完全愿意做清朝的臣民,并且完全愿意为清朝政府服务了。效忠于明朝的思想观念,到此戛然而止。

我们后人阅史,对前人的行为,虽然可以进行评论,但应该抱有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不要过分苛求。我们可以敬仰傅山、顾炎武、王夫之乃至郑成功、张煌言、夏完淳等不屈的遗民和英雄,也可以痛恨洪承畴、吴三桂等引狼入室、为敌前驱的叛徒和汉奸,但是我们也应该宽容理解处于这二者之间的一大部分人。隐居首阳、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式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如果你有一大家子人,上有父母,下有妻儿,旁有一大批亲友,大家要穿衣要吃饭,要读书要治病,要婚丧嫁娶,总之一句话要活下去。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这时候的你该怎么办呢?是农民,你就要去种田;是工人,你就要去做工;是商人,你就要去贸易。那么读书人呢?在明清时代,读书人其实只有一条生活出路,那就是科举做官。实在做不了官的,才会去教书去游幕,一是为官场准备新的人才,一是直接为官场服务,还是离不开这个官场。这是个非常无奈的事情,设身处地一想,也就明白了。即便是那几位宁死不屈的著名遗民,比如黄宗羲、顾炎武等,有的是在晚年勉强归顺清朝,有的是自己坚决不仕,但不反对儿孙及亲友去做官,因为遗民不能世袭,大家都要活下去啊!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om

(>人<;)